今天9點集合,原定要先去維也納森林(Wienerwald)朝聖一下,無奈司機錯過了入口,再返回也不得其門,阿香決定讓我們在車上朝窗外遠眺那一片綠油油就好,只好自行上網瀏覽了!http://www.wienerwald.info/
續往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9:15抵達斯洛伐克邊界,司機須下車辦手續及繳費!
斯洛伐克共和國(Slovakia, 斯洛伐克文:Slovenská republika)
斯洛伐克國土不是很大,大約四萬九千平方公里,在歷史上,它曾經隸屬於不同的國家。
西元第一至第四世紀則是受到羅馬人的影響,建立了的邊境防禦系統,也會種葡萄。十世紀的時候,變成匈牙利的一部分,十八世紀時屬於奧匈帝國,在瑪利亞‧德瑞莎的統治之下,成為匈牙利最重要的城市,莫札特、海頓和貝多芬都曾經在這裡的皇宮演奏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奧匈帝國解體,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和斯洛伐克等地區組成一個國家,也就是我們以前所說的捷克斯拉夫。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1944年遭盟軍轟炸,1945年被蘇聯佔領,重新建設,所以此城感覺還蠻現代的。1968年開始政治民主化運動,就是所謂的布拉格之春,因為蘇聯干涉未果,1989年又在布拉格開始倡導和平民主獨立的遊行,斯洛伐克在1992年通過公投,1993年成功與捷克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這些東歐獨立國協國家和平的民主革命,如天鵝絨般的平滑,就是所謂的天鵝絨革命。
雖然精華看似留在捷克,但也保護了這純樸的國家不至於讓全世界的遊客過度消耗!斯洛伐克以其交通便利及物價低廉,吸引著情有獨鍾的遊客。
約11點才抵達 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
布拉提斯拉瓦位於斯洛伐克西南方,西邊緊鄰奧地利,南邊是匈牙利,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與兩個國家相鄰的首都,歷史上使用德文名稱普萊斯堡(Pressburg)很長的時間,1919年才改稱布拉提斯拉瓦。是斯洛伐克首都和最大的城市,西元1465 年即已創立大學(The Academia Istrpolitana),西元1536 年匈牙利因土耳其入侵急忙遷都來此,嗣後歷經周邊各國交替入侵和統治,直到西元1939年之後才正式成為完全國家之首都。舊城留存許多遺跡供人追憶遺跡,尤其市中心廣場呈現的是第九到十四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式建築之美。
遊覽車停在山下停車場,我們步行在11:30底達布拉提斯拉瓦城堡‧Bratislavský hrad (Bratislava Castle)
古羅馬人建造的要塞
城堡上俯瞰 Bratislava多瑙河流域及Nový Most 大橋(鐵索大橋)的景觀。
橋的兩端新舊立見,新城區佈滿商業大樓、政府機關、住家..;老城區則發展觀光為主,飯店、歌劇院、音樂廳以及古堡...。
蘇聯佔領時期於1967~1972年建的新橋,上面有個飛碟餐廳。
布拉提斯拉瓦城堡位於多瑙河畔的山丘上,外形為樸實的正方格局,四個角落聳立著高塔。西元12世紀時是石頭砌造的古羅馬式城堡,西元1431-1434年間改建成哥德式要塞,後來為了抵禦土耳其帝國入侵,加強防備,此城堡在當時佔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地位,布拉提斯拉瓦也因此成為奧匈帝國首都,1635-1646年間增建高塔;到了十九世紀初,城堡毀於大火,而今日所見的是重建後的模樣。外貌有點陳舊的城堡,現已改作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分館,裡頭展出昔日共產國家的多幅戰爭圖片,以及一些軍人服飾。
重建遺跡
眾人對著公園椅埋頭苦幹,您道為啥?謎底揭曉,原來是free WI FI 的魅力,中華民國外交部對這僅存的邦交國的捐獻。
巿中心最熱門的拍照地方,肯定是分散在奇奇怪怪地方的四具幽默的銅像。 Cumil 可能是世上跟旅客合照最多的「當地人」,他雖然外號「 The Watcher 」但其實更似一個通渠工人,剛好從地下水道爬上來,伸出上半身看美女裙底。資料介紹指他有差點被車撞過兩次的紀錄,所以當局為他設置了自己的交通燈。
悠然自得從溝渠爬出來地面『工人』塑銅像Curnil(Man at Work)位於 Panska Street 和 Rybarska brana Street 交界)
穿禮服拿帽子叫 Schoener Naci 的紳士則在大街上向途人問好示意,是四個銅像中最親切的。(Rybarska brana Street 上 )
貌似那拿破倫、叫 French Army Solider 的士兵,而事實上拿破倫真的進攻過布拉迪斯拉發兩次,並且於 1809 年踏足此城。(中央廣場( Hlavne namestie )上的長椅)
隱身在街角拿著相機偷拍的狗仔攝影師銅像Paparazzi(Photographer),旁邊的咖啡店聰明的借景取名Paparazzi (義大利文狗仔隊),帶來無限商機!(Laurinska Street 的轉角位置)
其實增加一處地方的旅遊吸引力不一定要巨額投資搞建設,簡簡單單的創意就能帶來「本小利大」的效果。斯洛伐克式的幽默隨處可見,轉個街頭就有令人莞爾的街景。這裡的公共藝術雕像及現代古典同時兼具的街頭真令人印象深刻啊!
下午1:30大夥在阿香推薦的小舖用餐,能吃到熱騰騰、皮脆汁多的美味pizza真是幸福!
當大家在涼風習習的露天座椅上享受美食時,CC在腳邊地上撿到幾張歐元紙鈔,還來不及開心,就赫然驚覺是自己新買的休閒褲口袋太淺,錢不但露白還隨風脫逃了,一陣搜尋,盤點後接受少了一張50歐大鈔的事實!雖然心痛,午餐還是得好好的吃,總不能賠了夫人又折兵,虐待自己的胃!
在這裡大家交換享用著各自帶來的水果及點心,魏家提供的帶皮奇異果最讓我驚艷,口感居然還不錯,方便又營養,只要用乾淨的菜瓜布或鋼刷輕輕的去除外皮上的短毛,就可以大口的享受,以後家裡每天早晨的四盒外帶水果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了,再也不用重現奇異果去皮後被蹂躪剩下軟爛一半的窘境!
大夥一起散步,約莫2:30走到別具特色的教堂:聖伊莉莎白藍教堂,(Church of the St. Elizabeth-Blue Church/Modrý kostolík) 位於舊市區東方,粉藍新藝術風格建築,因為它可愛的藍,得名「藍教堂」。
巴洛克式建築,教堂頂端的雙十字架代表東正教的拜占庭式教堂,
外觀採用藍白色兩色的教堂,全世界唯有兩間而已。
外觀採用藍白色兩色的教堂,全世界唯有兩間而已。
建於西元1907年,教堂內部無論是桌椅、廳堂、樑柱、屋頂到外牆,裡裡外外都是溫馨的粉藍,加上非直線的裝飾風格,簡直是童話故事屋的翻版,一掃傳統教堂沉重莊嚴的靜肅感。
回程,在舊城區廣場巧遇印度瑜珈修行僧「印度懸空術」的漂浮人,第一次如此近距離觀察這不可思議的表演!
累了,養精蓄銳休息一下!
在東歐難得的繁體字招牌,喀嚓,留影一下!
下午5點回到遊覽車集合,返回奧地利。
開車路經分離派會館(The Seecession Buliding)
1897年以克林姆為首的年輕畫家、建築師、室內設計師發起所謂的"分離派運動",取名"分離派",象徵與官方的藝術家協會分道揚鑣,自外於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化 -復古主義(以環形大道為代表)。
值得玩味的是,領頭的克林姆與華格納都曾經在復古主義的藝術中大放異彩,但最後仍走向顛覆過去的革新運動,而他們所引發對藝術表現的省思繼續啟發及衝擊後進新秀。在封建守舊的帝國時期,這群忠於自我並為藝術尋找新出口的藝術家寫下一頁光彩的歷史。
他們並於1898年建立分離派會館,由華格納的學生Olbrich設計,鍍金圓頂的四方形會館,為標榜新藝術"青春派藝術"的革新運動豎立起實質的標竿。
在藝術表現層面上,分離派的成立及特殊的繪畫風格,受到拜占庭鑲嵌藝術影響。
這類創作形式特別適用於當時壁畫的鑲嵌,他們選擇玻璃的材質,而非石頭,當玻璃受光時造成特有的反射效果,造成閃爍、多樣的變化,讓人目眩神迷,在當時被稱作"非現實的幻象"。這棟造型特別,有別於古典建築的分離派藝術中心,專門展出分離派藝術家的創作,純白簡潔的平面及線條,彷彿烘托著金色太陽的昇起,四座方形塔樓構成的屋頂,鑲架著月桂葉金球,正面刻著創辦人的金色格言:給每個時代藝術,給藝術自由。
這正反映出當代藝術家突破傳統禁錮的思維!但當時的保守派藝術家卻戲稱這顆美麗的金球是"金色甘藍菜"!!(以上引自mook)
晚餐一樣在南京飯店,還好菜色稍有變化!飯後回到hostel解散!
略事休息,沒有例外的,我們又出門玩耍去了!同伴們對於我們昨晚的精彩行程都很有興趣,分享了路徑及附近景點後,各自出遊去!
奧地利--維也納議會大廈1874~1883年完工之希臘式建築,象徵民主來自古希臘。
議會大廈坐落在車水馬龍的主要幹道上,想不注意都難,不過大多是留影紀念而已,神殿式的造型,頗富特色。
屋頂上嵌滿古代的戰車、學者與政治家的雕像,門廊前方屹立著雅典娜噴泉,雕像是雅典女神--希臘神話中智慧的象徵。
維也納市議會就在市政廳旁及國家劇院附近,晚上8:30月明星稀,是個看表演的好天氣!
film festival未開演前,市政廳的燈光秀也頗有看頭!
今晚的管弦樂團表演,輔以聲樂家高亢的樂音、指揮詼諧逗趣的表演、大紅色的電話串場,
現場笑聲連連,CC忘情的錄影,隔天與同伴們分享,畫面音效仍是宛如現場!(影片上傳失敗,只好獨享了!)
再見了,維也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