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星期六)
早上7點到隔壁的商場用早餐,8:30上車。商場有無線網路,團友們一早就來低頭划手機。
CC的英國電信giffgaff 訊號很穩定,我們可在房間裡隨時掌握天下大事。
今日預定行程:英格蘭 Carlisle→150km →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
今天要從英格蘭到蘇格蘭。對我們來說,蘇格蘭或英格蘭都是英國,但是對英國人來說,蘇格蘭與英格蘭可是很不一樣的。中文裡的英國,應該是從England(英格蘭)這個字來的,但英格蘭其實只是英國的一部份,實際上,我們所認識的英國指的是United Kingdom(聯合王國),其中包含了England(英格蘭)、Scotland(蘇格蘭)、 Wales(威爾斯) 及North Ireland(北愛爾蘭)。如果只說Britain指的是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所在的這個大不列顛島,當然也包含旁邊的一些小島。雖然UK人們用的是同一本護照,但是這四個王國裡的人民,各自有獨立的文化意識,並不覺得彼此是同一個國家的人。
英格蘭的人口佔英國的絕大多數,也掌握了英國主要的經濟文化及媒體的權力,所以英格蘭常常被擴大指稱英國的全部,這讓蘇格蘭人很不爽,他們常常抱怨,在媒體報導裡,英格蘭人的成就被稱做是England achievements(英格蘭的成就),蘇格蘭人的成就就會被稱做是British achievements(英國的成就)。
蘇格蘭和英格蘭之間有數百年的歷史恩怨情仇,引發不少知名的戰事,直至今日,蘇格蘭還是有一群人積極的尋求獨立,1999年蘇格蘭議會重新在愛丁堡運作,主張蘇格蘭獨立的SNP(Scottish National Party),從2007年開始成為蘇格蘭議會的最大黨,雖然以經濟的實際面來看,蘇格蘭的人口只有五百多萬人,在許多政府預算上還是很仰賴英國中央,在政治上實質獨立並不容易,但是文化上,蘇格蘭人的民族自豪感毫不保留,且急於與英格蘭人劃清界線。
從英格蘭進入蘇格蘭,沒有邊界、不用通關,一尊巨石兩面標示!(網路圖片)
有如從中國南方跑到東北的感覺,蘇格蘭人也是人如其地,沒有英格蘭人的文質彬彬甚至矯揉造作,而是表現豪邁甚或粗魯。他們的蘇格蘭口音英語也具陽剛特點。在地理環境而言,這裡與英格蘭迥異,放眼看到的多是高低起伏的山巒,山景壯闊令人屏息。
10:45抵達蘇格蘭 格拉斯哥(Glasgow):
從英格蘭進入蘇格蘭,沒有邊界、不用通關,一尊巨石兩面標示!(網路圖片)
有如從中國南方跑到東北的感覺,蘇格蘭人也是人如其地,沒有英格蘭人的文質彬彬甚至矯揉造作,而是表現豪邁甚或粗魯。他們的蘇格蘭口音英語也具陽剛特點。在地理環境而言,這裡與英格蘭迥異,放眼看到的多是高低起伏的山巒,山景壯闊令人屏息。
10:45抵達蘇格蘭 格拉斯哥(Glasgow):
蘇格蘭西部港都,是蘇格蘭的最大城市與英國工商大港,也是英國第三大城市。以國際馳名的蘇格蘭歌劇、芭蕾舞與藝術,收藏兼享有「歐洲文化之都」聲譽,西元1999年榮獲英國建築與設計的代表城市。
首先來到位於市中心的美術館 GoMA : Gallery of Modern Art Glasgow
未進GoMA必定會先被門口的威靈頓公爵雕像的三角錐帽吸引目光,真是突兀啊!
雕像的主人翁為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 Statue),於1815年的滑鐵盧之役打敗拿破崙,應為其最有名的歷史事蹟。頭頂上的交通錐本來是不知由來的惡作劇,GoMA清除多次,但是總是神奇的不斷出現,最終藝術館放棄清除,反而成為具代表性的雕像,並強調格拉斯哥這個城市的特殊詼諧感。
對襯GoMA古典建築的外表,這座雕像有著現代特別的幽默和內涵,絕對會讓每位到此一遊的旅人會心一笑。
Peter跟大家約定,無論要自由行或跟著他的導覽,下午1:30在此雕像集合。我們先跟著Peter遊覽GoMA。
Situated in the heart of the City Centre, GoMA is Scotland's most visited modern art gallery displaying work that highlights the interests, influences and working methods of arti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GoMA屋頂的彩繪,看外觀就可預知裡面的展品,活潑生動,色彩繽紛
這裡展出的作品,果真有特色,或許是蘇格蘭的氣息,也或許是這個以鋼鐵聞名的都市,培育出的特色,讓人耳目一新!
首先進入眼簾天花板充滿童趣的展示品
GoMA 的定位是當代美術館,整體空間雖不算大,但設計得簡單俐落。由於天花板很高,即使展品羅列其中,還是覺得空曠,也聽得到參訪者腳步聲的回音。
上二樓迴旋梯的角落,這是彩色玻璃的窗戶,泛著多重的光影,淡淡的雅緻氣質,和它的類似古神殿的外觀相呼應,散發出艷陽下藍天白雲般的開朗景致,讓人忍不住按下快門!
超美的天井,自然採光兼具藝術美,經典之作!
圓形迴旋天井周邊隔有小教室,供小團體用!藝術治療不錯喔!(職業病發作)
二樓正在展出美女藝術家 妮姬.德.桑法兒 Niki de saint phalle 的作品
Niki 1930年10月29日生在法國塞納河畔。父親是銀行家掌管家族銀行美國分行,但在她出生時已因股票暴跌破產。小Niki 最初的三年是在祖父母身邊度過的。1933年她到美國與生活在那裏的父母團聚。從七歲起,進入教會學校學習,十幾歲時,小Niki開始熱衷於西方文學經典,希臘悲劇以及莎士比亞、愛倫•坡等的作品都是這個小女喜歡閱讀的。同時她寫詩,參加學校的戲劇表演活動。這一切都顯示出她是個富於文藝才能的女孩。
Niki 青少年時期時便展現出她的叛逆,不斷的幫學校牆壁及雕塑畫上鮮豔的色彩,這些舉動迫使她成為不受歡迎的學生,而必須經常轉學 !
1947年高中畢業不久,面容秀麗、身材勻稱的Niki 成為一名模特兒,她當上頂尖時尚雜誌的封面人物。
1950年初,因母親的強烈要求,十八歲時就與哈利•馬修斯私奔的Niki 在紐約一座法國教堂舉辦了傳統的婚禮。婚後,這對夫妻繼續從事著他們的藝術活動,丈夫入哈佛大學研習音樂,妻子則開始繪畫。 1952年,這對夫妻攜帶一歲的女兒來到巴黎。夢想當指揮家的哈利•馬修斯繼續學音樂,Niki投入戲劇學習。
1953年她因為精神崩潰而住進療養院,崩潰的起因應該是源自她內心痛苦而日漸強大的回憶--童年時期遭受父親性虐待的悲慘陰影!療養期間她接受了院方安排的心理治療--利用繪畫來治療!對未經正統美術教育的Niki而言,這段時期畫出心中恐懼的圖像與嘗試轉變的心情,成就了她初期的藝術型態!
1955年她遇見了來自瑞士,在當時已經是知名的金屬動力雕塑家 吉恩・汀格利 Jean Tinguely,這個男人不謹啟蒙了Niki的藝術認知,更形成後來長達30年的親密夥伴關係,無論是感情或是創作。在1960年與哈利•馬修斯分手後正式與吉恩在一起。並開始積極參加國內外的聯展及舉辦個展。
這個時期她做了很多綜合素材的拼貼畫,在"我愛人的肖像"這副畫作她更將畫中人的頭化成一個同心圓標靶,並在展場中要求參觀者拿起各類物品去丟擲它,這整個過程:畫作與觀賞者的互動,通通融入Niki 整個展出的情境!
1961年Niki開始了她震撼世人的"槍擊繪畫",她利用卡賓槍射擊表面佈滿白色石膏的巨幅畫框,石膏覆蓋的是各色的顏料包,讓被槍殺的畫作佈滿象徵血液的顏料!她說她射擊的是她的父親、愛人、兄弟、教會、修女、她自己與母親,所有重要與不重要的對象!
漸漸的Niki將創作的對象慢慢轉移到各種角色的女性,她在思索一個異於常人的女性形象,最後創作出NANA。NANA很快就變成女性力量和自信的標誌,在任何形式中出現—無論是作為首飾, 香水瓶, 或是在海報上。
Niki 最重要的作品元素之ㄧ,便是不斷出現的一個叫做 NANA-圓潤肥胖的女體雕塑,如大型充氣娃娃般的造型,展現出無窮盡的活力與輕鬆!
NANA,這個名字源自於古老的埃及,她是一個代表母親的神,跟夏娃在宗教中被抵損的地位所不同的是,母親總是無時無刻被景仰的;而且有趣的是,NANA代表的是一位具有處女身份的母親!不管她在幾個不同的文化中、以不同的名稱出現,如: Inanna, Nanna, Anna, Hannah, Anne, Anne-Marie, Di-Anna 她們多數都是相同的意涵,有處女之神、地球之神、唯一的女神,甚至也有出現妓女的意思,所以建議把NANA看待成一個女性合併的屬性與存在變化的意涵,Niki 最大的成就就是賦予NANA的外型,讓NANA復活於神話之外。
頂樓這一區是親子互動區,提供所有作畫的原料及素材,全家一起動手,連工作人員也坐下來一起玩,在這裡藝術是可親的!完成的作品立即陳列在四周,個個儼然成大師!
正如高掛天井的訴求:GoMA is a place where you can see and enjoy art .....You can make art, you can discuss art ...
雖然駐足時間不長,但對GoMA的色彩鮮明迄今印象深刻!
走出GoMA shop 在露天咖啡館旁簡單享用的中餐:水果加鮮奶。
東方人如我們尋覓陰影處就座,歐洲人則沐浴在陽光下,走到哪裡都一樣!
喬治三世廣場(George Square):座落市中心鬧區,周邊有密集的各種維多利亞女王時期之華麗建築。
廣場上史考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的雕像,這兒是海鷗的天堂,處處為家,人物雕像的頂端剛好容納一隻鳥,是最安全的棲息地!
市政廳 (City Chambers)位於廣場的東側,這座建築物建於1882年到1888年之間,建築師是 William Young,是維多利亞時期留下的精緻建築物。
維修中的廣場,有兩座騎馬的雕像,一座是維多利亞女王,另一座是夫婿亞伯特親王。
格拉斯哥在蓋爾特語的意思是「綠草如茵之地」,為擁有全歐最多綠地的城市。1990年被選為「歐洲文化之都」,1999年被命名為「建築與設計之城」,2003年又被選為「歐洲體育之都」。
但是在我們短暫停留的印象中,市容實在和「綠草如茵」無法劃上等號,離開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也許會豁然開朗吧!
凱文葛羅夫藝術博物館是蘇格蘭最熱門的免費旅遊景點,超過了愛丁堡城堡,是倫敦以外訪問量最大的英國博物館。它位於該市西區的亞皆老街(Argyle Street),凱文河(River Kelvin)畔,對面是建築類似的凱文大廳(Kelvin Hall)。凱文葛羅夫藝術博物館的部分建設資金來自在凱文葛羅夫公園舉行的1888年世界展覽會的收益。
博物館的建築師是約翰•威廉•辛普森和米爾納•艾倫,1901年開 放。採用西班牙巴洛克風格,並遵守格拉斯哥人使用當地紅色砂岩的傳統。雖然作為一個永久性建築,但是由於是作為在公園內舉行的1901年另一次世界博覽會的主要建築。這解釋了為什麼這座建築顯得前後倒置。如今,大多數遊客是從主要街道亞皆老街的後門進入,而不是通過公園的前門進入。
博物館的收藏品主要來自麥克萊倫美術館(McLellan Galleries),以及凱文葛羅夫公園內的老凱文葛羅夫博物館。
Peter在門口發給大家一張導覽地圖,,細心的介紹博物館的配置,自己逛或跟隨他的腳步一同參觀均可。老師團友們學習精神可嘉,各個聚精會神!
博物館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武器和裝甲收藏,以及大量的自然史收藏品。藝術藏品收集許多優 秀的歐洲藝術品,作品包括繪畫大師、法國印象派、荷蘭文藝複興、蘇格蘭色彩畫家以及格拉斯哥學派。館內藏有薩爾瓦多•達利的名作『十字若望的基督』(Christ of Saint John of the Cross)。在2003年至2006年期間,這幅畫曾被移到聖蒙哥宗教生活與藝術博物館(St Mungo Museum of Religious Life and Art)。
2006年7月11日,經過3年的封閉維修之後,伊麗莎白二世主持了博物館的重新開放儀式。修復費用超過2800萬英鎊,包括一個新的餐廳和一個容納8000件展品的大型地下展室。
博物館的展區安排顯得活潑親民,一樓為自然、歷史博物館及蘇格蘭當地銀器、陶器等藝術品。;二樓收藏林布蘭、魯本斯、莫內、畢卡索及達利珍貴畫作,精緻的Rennie Mackintosh裝置藝術,還有地下室高檔的咖啡館和餐廳總是人滿為患。
The hanging heads 常態展出懸掛在天棚的數十張人臉,皺眉的、扁嘴的、扮鬼臉的,也有笑容可掬的,非常有特色。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特展室,經典高背椅、下午茶桌,英式下午茶各式點心,一一呈現!
查理斯‧倫尼‧麥金塔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1868-1928)從16歲開始跟隨建築師約翰‧哈欽松(John Hutchinson)作學徒,直至1889年他進入格拉斯哥Honeyman & Keppie事務所學習,並在那裡結識了赫伯特‧麥克奈爾(Herbert MacNair, 1868-1955)。兩人一起進入格拉斯哥藝術學院(Glasgow School of Art)讀夜校,不久與瑪格麗特‧麥克唐納(Margaret MacDonald Mackintosh, 1865-1933)、法蘭西斯‧麥克唐納(Frances MacDonald, 1873-1921)姊妹相識,在1899、1900年,四人成為兩對夫妻,並成立了一個工作室,承接鐘錶、刺繡品、書刊插圖、傢俱、禮品、燈具和珠寶等設計訂單,這就是著名的「格拉斯哥四人組(The Glasgow Four)」,麥金塔什是這個四人組中的靈魂人物。
麥金塔什夫婦還曾經設計過不少茶室,這尤其歸功於他們和凱薩琳‧克蘭斯敦女士(Catherine Cranston, 1849-1934)的合作。凱薩琳‧克蘭斯敦在英國茶室建築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資助角色,也因此成為麥金塔什夫婦最重要的贊助人。麥金塔什為她設計了一些茶室,較常為人提起的是1897-1898年布坎南街茶室(Buchanan Street Tearoom)和1904年的柳樹茶室(Willow Tearooms)。這些茶室建築一反英國舊式酒茶館,一味講求舒適但不免沉悶的設計,創造了明亮清新的氣氛。這些設計案對維也納分離派產生了重要影響。1900年麥金塔什夫婦就曾經在維也納分離派第八次展覽中展出了一個茶室。翌年又為維也納商人弗里茨‧沃恩多佛(Fritz Wrndorfer)設計了一座音樂室。兩年後沃恩多佛出資建立了維也納製造工坊。
Glasgow tearooms
「格拉斯哥四人組」早期的主要靈感,來源是比亞茲萊和荷蘭的象徵主義和新藝術畫家讓‧圖洛普(Jan Toorop, 1858-1928)的畫風,以薊屬植物等花紋以及柔和的綠色、灰色、粉紅色和紫色來塑造女性般纖長苗條的女性形象。一方面,他們像比亞茲萊一樣接受了日本藝術影響;另一方面,那種細長的線條往往又同時讓人聯想起中世紀凱爾特人的裝飾。在麥金塔什1893年為格拉斯哥藝術學校設計的畢業證書中,就有著瘦削而憂鬱的裸體人物,與圖洛普的繪畫非常相似,而那帶狀的頭髮、帷幕和高聳的枝葉則表現出麥金塔什在圖案處理上的熟練及其對凱爾特人裝飾手法的熟悉。格拉斯哥四人組的許多設計都可以看到這種風格,尤其是平面上的裝飾藝術。
最愛這一系列 The Macdonald Sisters
作為「格拉斯哥四人組」的中心人物,麥金塔什在1897-1907年的創作高峰期中,更重要的創作是建築、室內和傢俱的設計。他繼續使用比較淡雅的色調,同時成功的發展了直線和幾何形式的抽象潛力,有些地方讓人想起英國晚期哥德式建築的垂直式傳統。激進主義的抽象裝飾與極為女性化的柔和色彩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極具個性。
西班牙巴塞隆納有高第,格拉斯哥有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都是出色的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直至今天仍為世人所傳頌,獲稱為1890年代至1920年代最傑出的天才之一。他現存的作品有部份位於格拉斯哥市內或附近,魅力不減,讚嘆之聲今昔如一。麥金塔什號稱格拉斯哥新藝術派的領頭羊,是這個城市最重要的建築與產品設計家,有『格拉斯哥之子』的封號。
他生前是藝術團體“四”(The Four)的一份子,這個團體的設計者攜手創立了現稱的『格拉斯哥風格』。
色彩鮮明靈動的燈具在私人住宅方面,1902-1903年設計的蘇格蘭海倫斯堡的希爾住宅(Hill House, Helensburgh)可能是麥金塔什最著名的作品。從這個作品中可以看到從英國民宅復興到沃伊齊建築風格的影響,同時圓形的塔樓、陡峭的山牆、粗壯的煙囪等顯示了與蘇格蘭民族傳統的聯繫。它的藝術魅力在於,歷史傳統的諸種因素與按功能大膽地佈置窗戶、拔地而起的狹長而帶尖角的外形,彼此之間的結合顯得非常和諧。在室內,麥金塔什繼續發揮他對垂直抽象形式的創造。其中傢俱包括有極高並且以平行線和方格子組成靠背的椅子,還有像方籠子一般的桌子。
人們一般把比亞茲萊和以麥金塔什為中心的「格拉斯哥四人組」視為英國新藝術的代表。如果說新藝術可以大致區分為曲線和直線兩種的話,那麼比亞茲萊和麥金塔什分別在這兩種藝術形式的探索上取得巨大成就。
明亮的眼眸燈具,很難忽視它的存在!
其他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展出品也是寓教於樂、老少咸宜!
這真是個建築美麗、館藏豐富兼具互動式的博物館,更讚的是 8000 多件館藏品每一件都可以拍照 (特展除外),最重要的一點~~免費參觀!
木乃伊製作過程示意圖
1898年1月22日,當時的貴族羅絲貝律(Lord Roseberry)在這棟堂皇的維多利亞紅色沙岩建築裡,宣告「這裡將成為一個充滿愉悅與想像的殿堂,在這裡,人們得以安置他們的情感,也得以為他們的回憶找到一個家。」
果然,時至今日,這個博物館毫無保留的獻給格拉斯哥的平民大眾乃至於全世界的訪客,成功的行銷格拉斯哥「歐洲文化之都」的形象。
下午3:15步出博物館,外頭草坪上許多的歐洲美女把握良機享受英國難得的陽光浴。
附近花園百花盛開,我們也徒步健行了30分鐘
90公尺處就是我們的下一站:格拉斯哥大學,上圖背景為該校鐘塔。
3:45集合上車,3:55 抵達University ofGlasgow 格拉斯哥大學
該校校徽(左圖)和市徽(右圖)有相同的元素:知更鳥、橡樹、四方鐘 及銜著戒子的鮭魚。
Clyde 河是鮭魚的故鄉,所以市徽有三尾鮭魚。
該校校訓是 拉丁語 Via Veritas Vita(方法、真理、生命)
典故來自表彰本地守護神 St Mungo 的四大神蹟,依據古詩中描述:
Here is the bird that never flew, Here is the tree that never grew, Here is the bell that never ang, Here is the fish that never swam. 「鳥不飛、樹不長、鐘不響、魚不游」的傳奇,象徵格拉斯哥在 St Mungo 的庇護下,萬物重生,世代繁榮。
六世紀時,St Mungo 主教建立教堂,傳播基督教福音,現址的大教堂於十二世紀重建,St Mungo 的墓穴保存在地下室。格拉斯哥喬治廣場周遭的路燈也盡是鳥、樹、鐘、魚的圖騰。
格拉斯哥大學共有三個校區,八個學院(醫學院、獸醫學院、工學院、科學院、社會科學院、藝術學院、教育學院、法律與財務研究學院),兩個附設學校(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 Scottish Agricultural College)、博物館與美術館等。
格拉斯哥大學校園建築很美,分佈在一條街的兩側。建築群本身就讓人大飽眼福。
該校至20世紀末共培育出57位諾貝爾獎學者及許多知名人物,包括「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首先提出熱力學溫標概念的開爾文,蒸汽機的改良者詹姆斯·瓦特,以及外科手術消毒技術創立者約瑟夫·李斯特等。這些為校爭光的名人,名字就鑲在門口,榮耀的光環互相加持。
大學校名的牌匾就這樣大,和國內學校校門口的校名牌匾大異其趣。
有4所博物館,1個畫廊,其藏品從木乃伊,恐龍骨骼,羅馬雕塑,到數十億年的礦石,應有盡有,其藏品來自世界各地,堪稱小型的大英博物館。 這些博物館,是該校另一吸引眾多遊客的熱點,其中亨特博物館(Hunterian Museum)每年吸引了無數遊客慕名前來。
Peter帶領大家來到免費的Hunterian Museum。
人類發展自然史館藏豐富
醫學相關器械標本也應有盡有
這兩組畸形羊保存得非常好!
瓦特雕像
走出博物館,如進大觀園到處逛,這一區校園瘩建築真是古色古香。
此主樓由兩個正方形並列而成,在二層的空中花園,2個正方形的中間建有一個開放式的迴廊,在迴廊的上方是巨大的畢業堂(Bute Hall),整個建築的點睛之筆是其哥德式的鐘塔(bell tower)。 而在哥德式的外表之下,主樓內部卻是維多利亞式裝飾;整個主樓在英國首先使用了鋼筋骨架結構,並使用了較輕的房頂,堪稱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
置身於這個哥德式迴廊之中,令人驚艷。
今天剛好有典禮在進行,蘇格蘭風笛表演者無論服裝、樂音及行進步伐都相當考究!我們兩人在現場獨享,運氣真好!
格拉斯哥大學主樓二層中央哥德式迴廊
隨著這一群人步出迴廊,在藍天白雲,遼闊的綠地上寒暄、擁抱,好溫馨!
看到很多東方臉孔,一樣身著蘇格蘭傳統正式服裝。
校園巡禮
驚見中文,『孔子學院』!
原來是中國政府資助的語言學校,提供師資、課程和教材,在校園中推廣中國文化,在全世界各國的大學和高中都可能看到孔子學院。
威廉·湯姆森(William Thomson, 1st Baron Kelvin) (1824年6月26日-1907年12月17日)是一位在北愛爾蘭出生的英國數學物理學家、工程師,也是熱力學溫標(絕對溫標)的發明人,被稱為熱力學之父。 此地是他在格拉斯哥大學進行研究時的寓所。
教學研究副校長室
從校園建築就能多少看出它的年紀,校園裡除了古色古香的建築,也有摩登新校舍。
Glasgow University 分成了舊翼跟新翼兩部分,以Main Gate 為界。
走出這個門,回頭看,離開了五百多年前的建築世界。
穿過 gate 宛如時光機,走進新翼, 放眼過去盡是新穎現代的建築!
這裡有Adam Smith 大樓
結束了大學之旅,5:30上車,回到市中心『食家樓』用晚餐。
餐畢,Peter問大家有沒有體力徒步去10分鐘路程的楊柳茶室?Of course!
雖然已經是晚上6:30了,店面已歇息,看看外觀也算到此一遊,聊勝於無吧!
沿著Argyle Street 街道走,傍晚時分,悠閒的行人三三兩兩,恣意飛翔的海鷗呼叫聲此起彼落,置身其中真是愜意!我們運氣很好,這些天老天爺都很幫忙,氣溫舒適,大部分時間都有藍天白雲,拍照效果都算不錯!
Argyle Street ,No 217正是目的地!
楊柳茶室(The Willow Tea Room)是 Mackintosh 夫妻和業主Kate Cranston 合作的室內設計精品。
匆匆留影,7:00上車,前往今晚的住宿地,8點抵達
Travelodge Glasgow Airport
今天的行程豐富,除了健行飽覽異國風情,也是一場兼具知性感性的心靈饗宴,真是美好的一天,大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