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2012東歐行第10天】奧地利維也納

813(星期一)

維也納(標準德語:Wien,巴伐利亞德語:Wean,法語:Vienne,英語:Vienna)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位於阿爾卑斯山的東北麓和維也納盆地西北部之間,三面環山,多瑙河穿城而過,四周環繞著著名的維也納森林;維也納面積414.5平方公里,人口約一百七十萬人(2008)。維也納是從多瑙河的南岸發展起來的,現在拓展到了多瑙河的兩岸,是東西向多瑙河航線和南北向琥珀之路(琥珀之路是一條從歐洲北部的北海和波羅的海通往歐洲南部的地中海,連結了歐洲多個重要城市,運輸琥珀的貿易道路)的交叉點。
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國際都市之一,因市內古典音樂氣氛濃厚,引來各國音樂家聚集於此,具世界音樂之都樂都等美譽。

上午7點用早餐,距離9點集合時間還有一段距離,散步、超市買水果去!

 禁止寵物隨地便溺的可愛告示


色彩繽紛、便捷的腳踏車租借系統林立在街頭


今天上午安排有導覽的city tour,旅行社端出的行程:
炫耀奧匈帝國霸業的霍夫堡(Hofburg)新舊宮殿、英雄廣場、皇家戲劇院、國立歌劇院、西班牙馬術學校、氣勢宏偉的國會大廈、市政廳、巍峨的史帝凡大教堂、俯瞰維也納最佳景點的貝爾維德(Belvedere)太子宮遊賞其間直如飽覽哈布斯堡(Habsburg)王朝帝國史!
1985年藝術大師F. Hundertwasswer創作超現實式的奇趣建物百水公寓,特異城市居民集合住宅處處呈現奇趣建物風貌:外牆豔麗多彩、樓層間襯以不規則線條、清真寺般的蔥形屋頂、林木花草栽植的樓頂花園……

上車後,在車上隨便拍都是風景,街頭的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巴洛克氣息的建築,20分鐘就抵達目的地。

維也納地陪賣力的解說


在進入霍夫堡宮之前我們先到對面瑪利亞·泰瑞莎廣場

瑪利亞·泰瑞莎廣場Maria-Theresien-Platz是維也納霍夫宮對面的一個大廣場,廣場的兩側是兩幢相同的建築物,北側是自然史博物館(Naturhistoriches Museum)、南側是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ches Museum)



這兩座建築物完全相同,都是屬於巴洛克式風格,觀察細部可以看到許多漂亮的設計。

簡單的辨識方法是自然史博物館圓頂(Dome)上是一座裸體的雕像,而藝術史博物館圓頂上則是一座穿著衣服的女神像。


兩座博物館及廣場興建於1819年,廣場中心是瑪麗亞·泰瑞莎(德語:Maria Theresia,匈牙利語:Mária Terézia1717~1780)的大型雕像。可惜整修中,無法親睹傳說中母儀天下的氣勢。(網路圖片)

瑪麗亞·泰瑞莎為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Karl VI1685~1740)之女,皇帝法蘭茲一世(Franz I 1708~1765)的妻子,皇帝約瑟夫二世(Josef II)的生母,哈布斯堡王朝最傑出的女政治家,在任期間與其子約瑟夫二世皇帝實行「開明君主專制」,奠定了奧地利成為現代國家的基礎。

 瑪麗亞·泰瑞莎(Maria Theresia 1717-1780 )         

離開瑪利亞·泰瑞莎廣場,穿越環城大道就到了霍夫堡

霍夫堡宮(Hofburg


全景俯瞰

坐落於維也納地理位置中心,是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s)的冬宮。這座皇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79年,一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下台為止。奧地利有個傳統,皇帝不能住在前任皇帝的房間,因此每一代皇帝都對皇宮進行修整或是擴建,最終形成如今佔地面積達24萬平方米的規模,並且彙集歐洲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猶如一座「城中之城」,是歐洲最為壯觀的宮殿之一。霍夫堡宮是一座擁有18個廂宮、54個出口、19座庭院和2900間房間的龐大建築群,匯集了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各種風格,見證了歐洲各種建築風格的演變。寬闊的宮殿將一系列在不同時期、不同政治條件下建設的不同風格的建築連成一個整體。儘管這些建築缺乏和諧的統一,但正是這樣的因緣際會,使宏偉的宮殿別具特色,脫離官方的窠臼。

這段長達六百多年的歷史中,記載著瑪麗亞.德瑞莎(Maria Theresa)女皇開明統治的帝國盛世;約瑟夫二世繼承母業,實行改革的輝煌業績;弗蘭茨一世為平息和拿破崙的紛爭而下嫁女兒的恥辱。最為顯赫的德瑞莎女皇,共生育十一個女兒,有十個嫁到其他國家成為皇后,故有「歐洲國母」之稱。其後是約瑟夫一世,和他更為出名的皇后——西西公主。其侄子是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斐迪南王儲,霍夫堡王朝從此走向了衰落。

霍夫堡皇宮,分為舊皇宮和新皇宮。新皇宮增建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完成,此時奧地利已結束帝國,改制共和。皇宮正面的石柱呈弧形整齊排列,宏偉華麗;英雄廣場視野遼闊,矗立著尤金王子(歐根親王)和卡爾大公的騎馬雕像。卡爾大公 (全名: 卡爾·路德維希·約翰·洛倫茨Karl Ludwig Johann Josef Lorenz of Austria1771-1847),奧地利元帥,利奧波德二世和皇后瑪麗亞·盧多維卡公主(Infanta)之子,法蘭茲二世之弟。18095月,卡爾大公爵在阿斯波恩擊敗拿破崙,成為抵禦拿破崙侵略的英雄

霍夫堡(Hofburg)外圍的城堡門(Burgtor)1821-24年由Nobile所負責設計,通過此門就可以進入霍夫堡區。

半月形的米夏爾門盤據在聖米歇爾廣場上,是歷代帝王的冬宮霍夫堡的大門,新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同樣強調開放、繁複跟雕飾的美學。聖米歇爾廣場是維也納兩條豪華大街的交會處,所有世界精品名牌的匯集處。


廣場中間展示著一窟羅馬廢墟


1279年開始興建的霍夫堡最初只是座城堡要塞,到16世紀才正式成為皇宮所在地。雖有好些帝王選擇其他皇宮當作住所,比如說麗泉宮(或稱美景宮、太子宮),不過霍夫堡仍然是哈布斯堡的權力象徵,而且還不斷地擴建延伸,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結束統治時,這座皇宮幾乎已成了迷你城市。

霍夫堡皇宮,一直以來就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根據地,也是整個哈布斯堡家族的行政中心,甚至時至今日,奧地利總統仍在霍夫堡皇宮建築內辦公。整座霍夫堡皇宮,隨著歷代歷代的整建,已將舊皇宮、新皇宮、皇宮教堂、皇家馬廄、西班牙馬術學校、宰相宮等等都整合在一起,而呈現今日的規模。


在霍夫堡宮殿廣場前矗立著尤金王子(或譯 歐根親王)和卡爾大公(擊敗拿破崙的民族英雄)騎馬的雕像。

蘭士皇帝雕像(拿破崙岳父1804年宣稱為奧地利皇帝。 1806年宣告解散神聖羅馬帝國。右側為舊帝國政府, 現在是皇家居所展覽室(即為法蘭士. 約瑟夫和依麗莎白冬天居所)

 市政廳,新哥德式建築物,建於1872-83,仿比利時布魯塞爾之市政廳


米夏爾教堂,據說地窖內藏有18世紀末的屍首


瑞士門 (Schweizertor),門上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雙鷹家徽


霍夫堡皇宮裡,在皇帝夫婦的起居室附近, 有一個漂亮的瑞士庭院 (Schweizerhofnak), 裡面的城堡教堂和宮廷樂堂,當年皇族親友經常聚在這裡做彌撒或聽音樂會。庭院的大門之所以叫瑞士門 (Schweizertor),就因為門衛是瑞士人,而瑞士門是哈布斯堡王朝舊王宮裡最古老的城門。

瑞士門這座紅底藍橫紋的門是舊王宮的正門,建於1522年,瑞士門的上方,可以看到金色的哈布斯堡雙鷹家徽;中世紀時,許多王宮都喜歡讓剽悍又忠誠的瑞士人把守城門,哈布斯堡王朝當然也不例外。1547-1552年,費迪南一世皇帝把古老的城堡改建成文藝復興式的宮殿,瑞士人大門也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在那個戰事紛亂的年代,城門外當然要設一條護城河,連接城內外的是一座吊橋,現已不復存在。當初取名瑞士門,是因為依據瑪麗亞·泰瑞莎的命令,由擔任皇宮警衛任務的瑞士禁衛軍在這裡宿營,因此而命名。進入大門,院落是皇宮禮拜堂 (BURGKAPELLE),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定期在此做彌撒。

10:15集合上車,15分鐘抵達色彩繽紛的百水公寓

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

 

愛好和平而且畢生提倡環保的韓德特瓦塞(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 1928-2000),原名FRIEDRICH STOWASSER,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雖然只在維也納藝術學院待過三個月,他源源不絕的創意就如涓涓流水,創造出眾多作品,成為奧地利近代知名藝術家。他認為水是一切生命的泉源,而把自己的名字改為百水。百水用人的五層皮膚來表達他的創作理念,他認為人生下來就有五層皮膚,1.表皮 2.衣服 3.房子 4.環境 5.地球,他對於這五層皮膚都非常重視,認為曲線是世界上最美的線條,反對直線、喜愛曲線,將他所有的理念都完整地透過建築的細部呈現出來,黃金色的洋蔥頭屋頂,各種形狀和顏色的窗戶,柱子上大小不同的圓球,如丘陵般高低不平的木頭地板,牆壁上大小不同且鮮艷的磁磚拼貼,他的夢想是人在房子裡可以完全得到解放與自由,因此地板一定是溫暖的木頭,屋裡種滿自由伸展的綠色植物,人與大自然共存。


創意滿點堅持環保的可愛老先生-百水先生(取自官網)

百水公寓其實是棟國宅,當年的市長格拉茲先生,委託一位畫家來設計國宅。交給非建築科班出身的畫家蓋房子,這種事也只在狂飆的後現代主義時代才會發生;於是,畫家韓德特瓦塞(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充當起國宅建築師,這座從1977年開始設計、1983年發包動工的後現代風格公寓, 在市政府全力配合下,於1986年落成。


在維也納人眼中魅力無窮,預售就已搶購一空,竣工後的百水公寓成了新興觀光焦點,住戶們覺得與有榮焉,親朋好友也將登門拜訪視為最新樂趣;但來自全世界的旅遊團紛紛造訪,光是出門避開觀光客和閃光燈,就得費一番功夫;住戶漸漸厭倦了在高低起伏的地板生活,在毫無章法的廚房做菜,屋主紛紛出手轉讓,百水公寓曾經因此而房價大跌。


這兒充滿了絡繹不絕的觀光客,沒有一扇窗戶的形狀是相同的,沒有一塊牆壁是直線的,屋頂戴上了金色洋蔥帽,兩百多位居民就住在這棟充滿驚奇的房子中,他們也參與了畫家的大型創作,在蓋房子的過程中決定自己窗子的顏色、大小和形狀。


雖然沒法進到公寓裡頭,但在外面就可以體驗百水的創作精神,大量使用磚瓦和木材的建築,綠樹在每座獨一無二的陽台和窗台上盡情伸展身軀,地板是彎曲不平的,而百水最愛的水,則是以公寓前的12星座金色噴泉來表現。

維也納市府為求突破窘境,在公寓旁新建一處樣品屋:百水藝術村(Hundertwasser Village)消化遊客,不但外觀與百水公寓部分設計相同,觀光客還能親臨內部,體驗真實的空間設計,這裡不只是座博物館,其內還經營藝廊、咖啡吧、並且販售各式紀念品,除了主打韓德特瓦塞的商品,販賣部還將中歐所有的現代大師大量精美複製畫一併上架鋪貨!在這兒可以買到分離派的海報、新藝術的杯子、和席勒的裸女書籤。觀光客在此盡情玩耍,滿足大部分遊客對白水公寓的好奇心,臨走前只需到公寓外側拍照即可。終於,百水公寓重返寧靜與高價。


由於遊客無法進入童話般的公寓參觀,而讓對街仿百水風格的百水藝術村(Hundertwasser Village)生意好極了,不論是買紀念品或是到吧台喝杯飲料,甚至是到地下室花點小錢上個廁所,都讓人有朝聖的感覺,似乎離百水的創意更近了一些。像以藍、白、紅大小不同的瓷磚拼貼而成的磁磚,就是一個隨性且充滿童趣的作品。




超有特色的廁所 (0.6)


樓下吧檯可歇歇腳


複製畫及相關紀念品琳瑯滿目,下圖左邊分離派大師Gustav Klimt的作品『The Kiss包包,真跡近在咫尺(Upper Belvedere)。我今天的上衣非常klimt 在這裡相機一刻也不得閒,處處皆是風景。

百水公寓有多熱門呢?除了在維也納有百水公寓,德國的達姆施塔特(Darmstadt)也有百水公寓;除此之外,全球還有十幾座「百水公寓」出自韓德特瓦塞之手,蓋房子蓋上癮啦!韓德特瓦塞晚年時,又接下了柏林附近小城馬格德堡(Magdeburg)所委託的案子,但設計到一半,老先生就辭世了,遺作在後學七拼八湊的努力下,終於在2005年完工,可惜就沒那麼『百水』了。(參考資料:畫家韓德瓦特塞中文簡介-誠品書店)

11點依依不捨離開這裡,15分鐘後抵達目的地:

貝爾維德(Belvedere)太子宮(麗景宮、美景宮)

Belvedere 建於 18 世紀初,是歐根親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的夏宮,主要由巴洛克風格的上宮 (Upper Belvedere) 和下宮 (Lower Belvedere) 加上寬廣的花園組成。


歐根親王原本是法國人,母親Olympia Mancini是法國路易十四王從小在宮中的青梅竹馬。原本,Olympia渴望是可嫁給路易,成為法國的王妃的,只是一直沒實現。她後來轉嫁給Eugene Maurice of Savoy後,和路易十四起初仍為摰友,但後來在宮廷鬥爭失利之後,反而和路易反目成仇,還企圖要刺殺他。在當法國沸沸揚揚的下毒事件(Poison Affair)中被影射,Olympia潛逃到西班牙以及比利時。年幼的Eugene,則被祖母所帶大。

Eugene
小時體格瘦小毫不起眼,原本被國王挑選做神職人員。但Eugene胸懷大志想要從軍,無奈母親的事件使家人蒙羞,遭路易十四直接否決。在自己國家不受重用,Eugene憤而離開祖國,到奧地利發展。1683年,一到維也納,就馬上和土耳其軍隊交鋒了;奧地利的軍隊頑強地抵抗,終於擊敗了土耳其軍,解救了被圍城的維也納。Eugene的軍事生涯迅速展開,1697當上了奧地利皇家軍隊的最高統帥,並在Zenta一役大敗土耳其軍,被歐洲各國譽為基督教的救星。Eugene之後在義大利等地帶兵打仗的戰績同樣輝煌顯赫,對法國軍隊也毫不留情,讓路易十四吃足了苦頭,一雪早年之恥。Eugene是近代歐洲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拿破崙譽為史上最偉大的七位軍事家之一。

因為屢建戰功,除了累積大量的財富外,還有大批的土地。無戰事時Eugene住在維也納,位於市中心的Stadtpalais是他的冬宮。後來得到位於維也納東南邊的Belvedere就建為夏宮,1714年找來名建築師Johann Lucas von Hildebrandt設計,下宮於1716年完成。上宮規模較龐大,1717年開始動工,1723年完成。
在他過世之後,宮殿就成為奧地利皇室所有。

我們從Upper Belvedere進入,大門上兩隻獅子握著金盾形紋章迎賓。


Upper Belvedere前面有個大水池,天氣佳陽光好的時候,上宮和其水中倒影,成為相當受歡迎的明信片取景經典照。


上宮現成為奧地利國家美術館 (Österreichische Galerie Belvedere),展出從 19-20 世紀的奧地利國家藝術珍品以至奧地利近代發展史的相關物品,例如:梵谷、莫內與席勒的作品,當中奧地利畫家 Gustav Klimt 的名畫 "The Kiss"  可說是鎮館之寶,這畫經常出現在維也納的公共地方或刊物上,下宮則是收藏著許多古典時期巴洛克和中世紀的藝術作品;這兩座上下遙望的古典宮殿中間夾著法式大花園。


Klimt這幅The Kiss真跡非常大,使用金鉑讓作品愈顯豪華(克林姆之兄是金匠),畫作上男生衣服的所有符號都是方形,代表著男人的有菱有角;女人身上都是圈圈,表示女人的圓融,兩人相擁的地方,則是有方有圓,表示著水乳交融;此外,圖中也故意不透露時間,寓意著愛情是不分晝夜。真有意思啊...


上下宮間的丘陵有對稱的巴洛克式庭園,中央有幾何圖形的草坪、階梯狀噴泉、生動雕像,優美動人,"Belvedere" 就有「優美的瞭望」之意,遊走其中,相當寫意舒適。法國人傑拉德(Girard)所設計。
人面獸身雕像,象徵智慧與力量


12點離開,驅車前往維也納的心臟:

舊城區第一區

地陪與阿香先大致帶大家認識附近有名的景點與名店,並且發給大家一張返回青年旅館的單程地鐵票,然後就各自解散了!青年旅館提供晚餐,要不要回去吃,就看個人了!臨時多出來的半天維也納自由時間,也只能且走且看了!

大排長龍的ice cream 當然是輸人不輸陣,立馬加入排隊陣線囉!
開放式餐檯,食材和價位標示清楚,可放心點餐


吃點熱食趁機歇歇腳,隨即展開維也納朝聖之旅

維也納總共分成二十三個區,是由內城向外擴展,其中以聖史蒂芬教堂為中心的第一區,素有維也納的心臟之稱,聖史蒂芬教堂是維也納教堂很重要的標誌。

維也納的心臟--

聖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Stephansdom


總長352公尺的大教堂記載了維也納和奧地利的歷史。和歐洲遺留下來的所有教堂一樣,歷史上史蒂芬大教堂經歷了無數劫難和改建的命運。早在12世紀初,帕紹(Passau)主教就曾令在此建造了一座仿羅馬風格的教堂。兩次大火幾乎徹底毀壞了整個教堂,我們今天見到的哥德式風格是14世紀的產物,在哈布斯堡的統治者魯道夫四世公爵的監督下逐漸形成了。15世紀,南塔的建造完成了;16世紀,北塔的尾期工作結束了;18世紀,史蒂芬大教堂的高塔完工;19世紀,教堂的改建和修繕工作一直在進行著。1997年,史蒂芬大教堂慶賀了它八百年誕辰的紀念。

除了1683年土耳其人兵臨城下和1809年拿破崙大軍破門而入之外,史蒂芬大教堂幾乎没有受到過戰争的威脅。大教堂雖然從西元17世紀的侵略中得以倖存,但是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的那幾天,史蒂芬大教堂終究沒有逃過戰爭的浩劫,先是被蘇聯毀壞,然後是到末期德國自己放火燒維也納。遭受炮火襲擊的教堂屋頂、銅鐘、管風琴和大部份玻璃窗畫毀於一旦。
戰後的奧地利滿目瘡痍,但是重建家園的工作馬上就開始了。修復工作從1948年一直延續到1962年。全奧地利的九個聯邦州,分別負責修復大教堂的某一個部分,終於在西元1984年重新開放。如今,各州人民精誠團結,共同修建史蒂芬大教堂已被傳為佳話。每一個走進教堂的人,都會為其建築的浩繁和精美所折服。兩排哥特式的柱子,把教堂的正殿隔成三部分。放眼望去,從聖壇背後唯一的兩塊免遭摧殘的玻璃窗畫射進了一縷縷五彩繽紛的光線,為巴洛克的聖壇增添了一絲神秘的氣氛。祭壇內外柱子上的裝飾,再次展現了昔日皇宮的豪華與奢侈。

建築方面 

始建於西元1147年,綜合仿羅馬式、哥德式、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建築體,最初教堂是羅馬式風格,但經歷祝融之災,被迫改建為哥德式建築,直到戰後,才修復成今日的規模。
建築風格包含:十三世紀仿羅馬樣式的大門和異教徒塔樓;哥德式的中殿;巴洛克式的教堂會議室﹝Lower Vestry﹞。

外部建築:高達137公尺的哥德式的尖塔﹝Steffl﹞,隨樓梯而上,可鳥瞰市景。拼花瓷磚屋頂﹝Tiled Roof﹞使用近二十五萬塊彩色瓷磚構成。辛格爾門﹝Singer Gate﹞曾一度只准男士通行,門上有一塊以聖保羅為主題的浮雕。
內部裝飾:維也納新城式祭壇﹝Wiener Neustadter Altar﹞在1447年建造,彩繪鑲板可向兩側延伸,上有精緻浮雕。匹爾葛拉姆的講道壇﹝Pilgram's Pulpit﹞-精巧繁華,出自藝術巨匠匹爾葛拉姆之手,有四名表情不同的神父雕像。
南塔高137公尺,是繼德國科隆大教堂之後全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尖塔。以中尖突出的尖塔為中心,接著周圍又環繞好幾座大大小小的尖塔,這一座座綴滿圓珠的尖塔,將整座塔點綴得富麗堂皇,像是一頂燦爛奪目的王冠,戴在維也納市,南塔有另一個頭銜是繼德國科隆大教堂之後,全世界第二高的哥德式尖塔教堂,在維也納,無論從哪個方向,都可以看到聖史蒂芬大教堂的尖塔聳立。


哈布斯王朝的遺跡

如果說聖史蒂芬大教堂是維也納的靈魂一點也不為過,以維也納在根據地的哈布斯堡家族,運用巧妙的政治聯姻手段,不費一兵一卒,在640年當中,繼承及統治了四十多個國家,聖史蒂芬教堂不但見証此家族的高明政治聯姻術,更是他們舉行婚禮的舞台。 同時也接納哈布斯堡家族華麗的棺木,這些棺木目前都存放於教堂的地下墓穴。另外膽識夠大的旅客更可以參觀裝有哈布斯保家族內臟的甕器。

教堂與音樂

教堂和音樂亦有淵源,音樂神童莫札特婚禮(1756)及葬禮(1791)都在這裏舉行,傳說他的巨作費加洛婚禮亦是在教堂中譜出來的,而交響樂之父海頓其才華亦是在此顯露,教堂樂長呂特注意的海頓的天賦,在呂特的建議下海頓加入聖史蒂芬教堂的合唱團,一邊接受音樂教育一邊在教堂獻唱,一直到十七歲變聲才被迫離開,而聖史蒂芬生合唱團,就是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前身。
  維也納幾乎是華爾滋的同義字,每年的除夕夜及四旬齋的開始日,發揮得更盡緻,在除夕夜時,聖史蒂芬教堂會搖身一變成為大舞池,即使是積雪仍無法阻擋市民的熱情。每年此時市民會集合在此倒數計時,當十二點一到,普莫林的鐘聲大作之後,響起維也納的國歌藍色多瑙河。眾人情緒此時達到最高點,年復一年亦是如此,可以說是聖史蒂芬教堂的傳統。

屋頂上有 哈布斯王朝的雙頭鷹家徽


大教堂的門非常的巨大,旁邊高聳的哥德式高塔被稱為異教徒塔樓。門口有個右玻璃隔起來的地方,後面刻著阿拉伯數字『05』據說是當年奧地利的反抗軍1945年在此做下的記號。沿著教堂四周散步,除了聞到了馬糞的臭味外,有一道辛格爾門,是只准男士出入的,而門上有一個聖保羅的一生雕刻,不過那個門現在不能出入了。教堂外圍還有一個小的鐵模型,就是這座大教堂的縮小版。外面還有個卡匹斯全諾的雕像祭壇,是紀念1456年戰勝土耳其軍隊的。
購票搭電梯上北塔,天氣超好天空很藍,視野遼闊。


銅鐘(Pummerin):史蒂芬大教堂塔樓上的銅鐘重達二十噸。 1683年,維也納人戰勝了奧斯曼帝國的侵略,把繳獲的槍砲鑄成了這座銅鐘。第二次大戰招破壞後,百姓們把殘片收集起來,重鑄了這口大鐘。如今,在新舊年交替的那一時刻,成千上萬的維也納人在史蒂芬教堂前的廣場上聆聽著鐘聲,相互慶賀新年。


聖史蒂芬教堂的重要性,就如同凱旋門之於巴黎,是維也納永垂不朽的靈魂象徵,不管什麼季節來,教堂都有其不同的風貌。外面諾大的廣場總是有很多街頭藝人在此表演,所以總是擠滿了人,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街頭表演,不變的是永遠攜來壤往的觀光客,不論何時何地,都在這裡聚集。

聖彼得教堂 St. Peter's Church (Peterskirche)

聖彼得教堂在小巷弄之中,圓頂與樓塔還蠻壯觀的,雖不及史提芬大教堂,但這樣的巴洛克教堂也頗具特色。

彼得教堂原址在12世紀的時候就有教堂,但是目前這樣的圓頂教堂是18世紀初完工的,參考羅馬梵諦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當然規模沒得比,但教堂內圓頂畫,主題是『聖女瑪女的假設』。主祭壇的屏風也頗知名。側邊講道壇上有鍍金雕塑,是『聖徒的墮落』。還有聖母懷胎等畫作,跟布拉格類似的是教堂內都有貴族徽章的圖騰。


1393年,有個神父在黑死病傳染的期間,因拒絕透露波希米亞女王對神父的告白,被國王丟到河裡。這個神父的雕像就在教堂內。
據說西西(SiSi)公主(伊麗莎白皇后)經常一個人在此禱告,直到深夜。

自由時間在精品大街隨意逛逛,步行10鐘就重返聖米歇爾廣場,在對街欣賞米夏爾門的半月形角度更好。

在街角這家樂器禮品店買了trumpet徽章,小巧可愛!



從最繁華的史蒂芬大教堂沿購物街走出環城大道,可走到建於1869 年、以文藝復興風格設計的 國立歌劇院國家劇院院‧Staatsoper (State Opera) 


不愧為音樂之都,連地鐵廁所都隨時播放著悠揚高亢的女高音,辨識度非常高。


7點多回到青年旅館用晚餐,稍事休息,加滿水、披件薄外套,8點半再度出遊探險去!

 簡單的粗細線條裝置藝術,頗有立體感


 白天是個大小展覽館,晚上化身為beer bar,音樂美酒、清風徐徐,帥哥美女愈夜愈嗨!



信步逛逛,看到這指標眼睛一亮,2012 Film Festival,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有了目標,追隨樂音的源頭,今天有露天的、免費的歌劇欣賞呢!


High QualityDVD,畫面、音效夠水準,螢幕超大,現場有上千人共享!有別於在優雅靜默的劇院裡演出,戶外播放演出輕鬆自在,現場交錯著群眾歡樂聲,觀眾的情緒跟隨著情節波動,得以完全釋放,非常特別的體驗。主辦單位認真嚴謹,大螢幕前區段傳出觀眾攜帶寵物狗的吠叫聲,就被警衛禮貌的請出會場了!


影片嘉年華播放地點就在市政廳新哥德式建築前面(請把頭往左傾45),圓滿明亮的報時鐘有滿月高掛天際的效果,會場外圍就像一般嘉年華會,販售飲品、輕食,盛裝打扮的民眾可以人手一杯坐在露天的傘椅上,也可以在主辦單位準備的大螢幕前的排椅上入座,享受了一個身心靈得以解放的浪漫夜晚!

10點離開會場,開始在昏暗的月光下找路,就著hostel拿的簡易地圖在路燈下勉強認路名,來時是跟著音樂聲音走,此時已經不知身在何處了!左顧右盼發現不少遊客跟我們一樣在認地圖,只不過沒有東方臉孔罷了!雖然夜已深,我倆流落在異地,但也許是心靈剛剛充飽電,毫無疑慮罣礙,維也納街頭一派祥和,乾淨、安靜,真是不虛其名的音樂之都!
終於走到附近大放光明的地鐵站,定了位,CC還能抄近路回到hostel,真厲害!今天真是充實有趣,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