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2012東歐行第14天】捷克 布拉格上城區、下城區、舊城區

8月17日(星期五)

布拉格


布拉格市區大致可分為:Vltava河西之〝上城區(城堡區)〞,包括◎布拉格城堡及其城堡內外的:宮殿、教堂、庭園、廣場、黃金巷……等必訪景點。南邊是河畔的〝下城區(小區)〞,下城廣場一帶多彩多姿,中央一座聖尼可拉斯教堂是中歐最大的巴洛克式建築。走過古色古香的查理大橋是河東的〝城區〞最熱鬧繁華,之中老城廣場自十二世紀以來即是決定捷克國運最深具意義的歷史舞台,有龐大的Jan Hus紀念雕塑和老市政廳上的古天文鐘(每小時出現聖徒與寓言故事裡的偶像最是吸引遊客目光!) 以及傳統加冕大典起站之火炮塔與布拉格大學校區。老城南邊〝新城區〞:國民博物館、象徵捷克國威的溫西斯拉那廣場、購物街和夜生活區。
(地圖來源:Royal Lion

早上8點在hostel地下室用完典型的歐式早餐。
9點旅行社安排的布拉格地陪:中國姑娘新手媽媽小蝶來hostel與大家會合。
小蝶稍微介紹hostel的地理環境後,帶領大家走到地鐵站,徒步5分鐘來到了最近的I.P.Pavlova站。

小蝶幫我們購買的是Single tickets轉乘票(成人票:含16歲以上 32KC/兒童票:6-15歲16KC),可在3個zone自由轉乘,適用於平日08:00~17:00啟用後75分鐘內搭乘完畢或週六、日全天啟用90分鐘內搭乘完畢。

每人領一張地鐵票,小蝶引導大家打票進站

布拉格跟歐洲多數地鐵站一樣,地鐵入口是沒有閘門的,地鐵票上面沒有日期、時間只有金額,入口處有個打票機,記得把票申進去打票,印上日期時間,否則一樣會被當成逃票罰錢。

地鐵的月台上會有明確的方向標示及路線圖供觀光客參考


具科技感的月台乾淨又明亮,列車前方會顯示終站的跑馬燈,容易辨識



現代感十足的手扶梯,又高又陡,像個無底洞,左右二側的音樂會、演奏會等廣告看板讓人目不暇己,我們很識相的禮讓行色匆匆趕時間上班的捷克人先行。

搭乘地鐵A線在下一站Muzeum站轉乘電車,在城堡區 Pražský hrad 站下車,這樣的路線最節省體力的,因為城堡區是布拉格最高的區域,直接搭電車到最高處再往下逛,省時省力。

 布拉格城堡Pražský hrad (Prague Castle)

是位於捷克共和國布拉格的一座城堡,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國總統都在此辦公。這裡保存着波希米亞王國的王冠。布拉格城堡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城堡,長570公尺,平均寬約130公尺。城堡內包含一個宮殿、三座教堂、一間修道院分處於三個庭園中。


布拉格城堡佈局以舊皇宮為核心,巴洛克式、哥德式、洛可可式等各種風格的建築群向四周延伸,環狀花園圍繞著布拉格城堡,在一片綠蔭中還有18世紀時的大理石雕塑;從布拉格城堡正門進入後即為第一中庭,經過馬提亞大門(Matthias Gate)即為第二中庭,其右側是聖十字教堂,在馬提亞大門左側經過火藥橋後,右側是皇家花園(Kralovska Zahrada)和皇家夏宮貝爾維得宮(Belveder)。
第三中庭有相當壯觀聖維特大教堂(KatedralaVita),布拉格城堡最重要的地標, 是布拉格城堡王室加冕與辭世後長眠之地,歷經3次擴建直到西元1929年才正式完工,可看到色彩鮮豔的彩色玻璃窗、聖約翰之墓和聖溫塞斯拉斯禮拜堂。此外,須另外付費進入的布拉格城堡畫廊也是布拉格城堡的特色,裡面收藏了許多從16世紀開始來自義大利、德國等各國藝術家的作品,總數大約有4000多幅,而布拉格城堡最早的教堂『聖女教堂』的部分遺跡也存放在布拉格城堡畫廊。
進入皇宮及聖維特大教堂基本上免費,我們的行程含參觀舊皇宮內部、黃金巷及部分博物館需購買Short Visit票券( 250 KC),小蝶幫大家到門外的Information Centre購票買票。

城堡大門,左邊雙尾獅雕像是波西米亞的圖騰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口兩位英武帥氣守衛,巧遇10點的換班交接儀式,還不錯帥。就定位後來自各國的遊客跑到站崗處與衛兵合照,他們應該已經習慣了,完全視若無睹面無表情,但眼神保持掃射警戒狀,聽說遊客若嬉鬧造次,衛兵是會舉槍制止的!幾小時站下來,還挺辛苦的!

進入城堡庭院第一區

聖十字教堂(Chapel of Holy Cross):圓柱型尖頂的建築,是聖維特教堂的寶庫。

總統府前廣場,Kohl's fountain噴泉1686年完工,噴泉附近有一口城堡井,具有手工複雜精細的巴洛克風格的鐵藝罩,相傳下面是一口井,是過去老城市的消防栓,也有一說是過去皇族觀賞珍禽的鳥籠。

後方總統旗正飄揚著,是總統辦公的地方。

出了巴洛克式的馬提亞大門(Matthias Gate)即為第二中庭,馬提亞大門建於17世紀初,18世紀改以新古典形式重修,擴大城門規模,成為現在的連棟式建築,門上有許多精美的雕像。


 最著名的是門邊這兩座:18世紀藝術家普雷的作品『打鬥的巨人』充滿陽剛之氣
總主教宮(Arcibiskupský palác v Praze):此處原是貴族住宅。1564年,布拉格總主教安東尼·布魯斯·莫海爾尼采將其改建為文藝復興風格,17世紀,改建為巴洛克風格,為胡斯運動後的第一座大主教宮,據說是電影真善美的拍攝場景之一

史瓦森堡宮(Schwarzenberský palác)

是一座文藝復興宮殿,位於布拉格城堡廣場南側,建於1541年布拉格城堡大火之後的1545-1567年,最初屬於Lobkowicz家族,1719年歸屬史瓦森堡家族。這是布拉格最早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建築之一。牆壁上的黑色裝飾,產生天然石砌築的立體效果。
19482月共產黨政變後,史瓦森堡宮改為軍史博物館。2002年,成為布拉格國立美術館的產業,2008年起開始用作美術館。

現為展覽雕塑、畫作、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各時期貴族肖像畫等展覽場
史瓦森堡宮看似立體,實際上卻是平面的外牆,其實它運用的是義式的石膏刮畫技巧,讓人以為這是石塊砌成的牆面。目前收藏了歐洲不同時期的作戰武器、勳章和地圖。
這棟黑白相間的新藝術宮殿,曾屬於波西米亞最富有的家族,現在是兵器展覽中心,展示著中世紀至今的各式兵器,因此在門口可看到穿著古裝、手拿西洋劍的俠客在比武過招,招攬遊客。
玻璃擦得很乾淨啊!

轉個角,皆有風景,濕壁畫立體感十足

黑死病紀念柱 ( (Pestsäule)
建立於1726年,是布羅克夫的作品,用以紀念1679年黑死病疫情的得以控制

在捷克的大城小鎮裡遊走,常常會看到一個長柱體,像是紀念碑,又像是一根柱子,坐落在廣場裡或是教堂附近,那就是黑死病紀念柱,或叫做瘟疫紀念柱;黑死病就是鼠疫,由老鼠為傳媒,當時在歐洲造成了以百萬計的死亡人數,人人聞之色變。未受波及,或疫情很輕的城鎮就會建造一座紀念柱來感謝聖母瑪莉亞的庇佑。

城堡區居高臨下,可以俯看盡是紅屋頂的布拉格城區,感受波希米亞的風情

 聖維特大教堂‧Chram svateho Vita (St. Vitus Cathedral)

聖維特主教座堂(捷克語:Katedrála svatého Víta)是是捷克最大、最重要的一座天主教堂,羅馬天主教布拉格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全名是聖維特、聖溫塞斯拉斯和聖阿達爾貝特主教座堂。建於 1344 年的聖維塔大教堂位於維爾塔瓦河西岸的布拉格城堡內,是布拉格的地標之一。大教堂高聳入雲的尖塔、內部屋頂交錯的橫樑和外面的飛拱 (flying buttress) 結構,是哥德式建築的精彩範例,其中有許多波希米亞國王的墳墓。
聖維特教堂主要的建築為查理四世時期,由建築師 M.V. Arras 以哥德式建築起造,在 1352 年由查理橋的建築大師 Peter Parler 接手。教堂長 124 公尺、寬 60 公尺、高 33 公尺的圓頂,是世界建築專家們一致公認的大師經典作品。

教堂內部拱頂和梁骨,高33公尺。正面上的玫瑰窗,Frantisek Kysela設計於1925~1927年

站在教堂抬頭仰望,立即被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所包圍,陽光灑進四面的彩繪玻璃,耳中傳來彌撒的聖樂,行走其間,彷彿置身於天使的國度。

這扇著名的彩繪玻璃《聖西里爾與聖美多迪烏斯》是捷克畫家穆夏(Alfons Mucha)的作品,故又稱「穆夏之窗」。

聖約翰主教的銀棺,主教頭上有五顆星,也被稱為五星主教,天使圍繞四周

內波穆克的聖約翰(John of Nepomuk;Jan Nepomucký)因為拒絕對國王瓦茨拉夫四世透露皇后告解內容,而被國王丟到伏爾塔瓦河裡,是捷克第一位為了保密告解內容而殉道的聖人。
耳廊一端上方巨大的管風琴

聖瓦次拉夫禮拜堂 (ST. Wenceslas):由Peter Parler建於1344至1364年間,現在收藏著波西米亞王國留下最珍貴的珠寶──國王的皇冠

在教堂中許多側殿中,最出名的是位於教堂南面的聖瓦次拉夫禮拜堂 (ST. Wenceslas),全殿以金箔珠寶裝飾,內藏查理四世的皇冠及權杖,此殿的大門有七道鎖,需用七把不同的鑰匙方能打開。 教堂的下方,埋葬著查理四世的骨骸,彷彿名君的靈魂將終世守護這座城堡,實為這建城的帝王,畫下完美的句點。

沿著教堂走,旁邊便是波希米亞國王居住的舊皇宮 Lobkowic Palace,一樓為登基廳:維拉迪斯拉夫大廳(Vladislav Hal;Vladislavský sál),廳長 62 公尺、寬 16 公尺、高 13 公尺,廳內無任何支柱,故可以讓武士在此騎馬比武。建於1486~1502年 1502 年,建成時,是建築史上的奇蹟。
舊皇宮登基廳 Vladislav Hall

登基廳是舊皇宮的中心,被用來舉辦宴會、會議、加冕典禮,甚至室內馬術、騎士決鬥比賽等等。今天這裡仍會在重要國家時節時使用,包括捷克共和國總統的選舉。

從登基廳望去,右手邊路德維克側廳可俯視布拉格市區,據說1618年歷史上有名的『拋窗事件』就是在此發生。原來 1618 年新舊教之爭時,三位舊皇帝的使者便是被新教貴族由此丟下王宮的,此舉而引發了蹂躪歐洲的卅年戰爭,這扇窗戶別具歷史意義。

步出舊皇宮後方可以清楚看到聖維特哥德式教堂"飛扶壁"的建築形式,他的對面是紅白相間的聖喬治教堂。

紅白相間的聖喬治教堂(Bazilica sv. Jiri)和右邊土灰色的聖喬治女修道院(Klaster sv. Jiri)

白色雙塔的磚紅色教堂,是羅馬大會堂的風格,被視為捷克保存最完整最美麗的羅馬式建築
紅白相間的就是聖喬治教堂建於920年,是布拉格城堡區內最古老的建築物。教堂內的重要人物就是魯德米拉(Ludmila),她是斯拉夫族的公主,嫁給第一個歷史上記載的波西米亞公爵,是捷克歷史上有名的國王聖維賽斯拉斯的祖母,也是最早的基督教殉教女性。

聖喬治女修道院(Klaster sv. Jiri),是波西米亞第一個女修道院

973年由波列斯拉夫二世(Boleslav)興建,姐姐姆拉達(Mlada)是修道院本篤教會首任女院長。目前為國家美術館收藏哥德、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波希米亞畫家的重要作品。

 聖喬治教堂內部:聖壇壁龕上有美麗的壁畫,壁龕下面另有文章,裡面有人骨,是初建時波西米亞兩位公爵的遺骨,當時認為人骨是神聖的。
聖壇屋頂上的濕壁畫:聖母加冕

 教堂建於十二世紀中期,其低矮的天花板及迴旋的石階均為羅馬式建築所特有的風格。

正中央哥德式的小教堂,是魯德米拉(Ludmila)之墓

教堂後方兩個白塔建於12世紀,狹窄的北塔稱為夏娃和另一個稱為亞當較大的南塔。

又見五星教主

聖喬治教堂沒有太多的華麗飾品,牆壁是挖空的羅馬式設計,散發出的樸實大器更顯教堂之肅穆莊嚴。教堂內部除了深具歷史感之外,同時也是城堡區中音樂演奏效果最佳的表演場地,每逢春季期間,會舉行室內演奏會。

黃金小巷川流不息的觀光客

黃金小巷(Zlatá ulička)

走出聖喬治教堂,轉入曲曲彎彎的小巷中,來到赫赫有名的黃金小巷(Zlatá ulička),是城堡區的一個極重要的景點。宛如童話故事的小徑小屋,詩情畫意的街道。

黃金小巷建於15世紀,魯道夫二世幫城堡守衛所建的住所,原本是僕人工匠居住之處。早年為王公貴族打造金飾的術士有著精湛的手藝,王宮內女眷身上的金飾,都是在這條小徑裡打造的。所以此巷原本稱為「Goldmakers Lane」。19世紀之後,王室沒落,逐漸變成貧民聚集的地方,在1591年甚至曾經一度被拆毀。
但因當時的國王深信若將金屬煉成黃金即能長生不老,所以下令整修,才又恢復它的原貌。當時此巷聚集不少為國王煉金的術士,因此改稱「Golden Lane」。直到 1950年左右,布拉格當局將貧民逐出這條屬於城堡區的小徑,在藝術家札那克重新規劃,及動畫家特恩卡將窄小屋舍裝飾上不同的色彩,改為出售工藝紀念品的小店鋪,把一個破落的小巷變裝成另一番景象。
宛如童話故事裡小巧房舍林立的黃金小巷,有12間色彩鮮明的矮小可愛的房子,每家每戶都漆成不同的顏色。這裡是布拉格最夢幻的街道。專賣紀念品、書籍、CD、手工藝品及精油等的小房舍。

這一排緊鄰北城牆小得像童話世界場景,每間屋子牆上都有號碼,原本是僕人、工匠、槍兵居住之處,因為人多而地方不夠大,所以都蓋得小小的,外觀簡樸,屬於文藝復興時期之後的手法。
左邊這間門牆上畫著 NO.22 的藍色小屋,曾是「現代文學之父」存在主義作家卡夫卡 ( Franz Kafka ) 的故居。
作家法蘭茲‧卡夫卡1916~1917年間居住的工作室,1916年時只是一位銀行小職員,喜歡黃金小徑的環境,以每月20克朗租了這裡門22號的房子作為工作室,並在此默默完成了當時不為人知的作品《鄉村醫生》和《致科學院的報告》。他的名著《城堡》,也是在No.22故居花了兩個月時間完成,小說的背景正是布拉格的城堡。諾貝爾得獎者捷克詩人賽弗特(Jaroslav Seifert)亦曾居住於此。
No.22小房舍在20世紀已被改闢為書店,販賣跟卡夫卡有關的小說,月曆等等。店裏賣的錫製書籤很有特色,兩頭分別是2個錫製的小飾品,中間以各色皮繩做為連結,兩者之間有著俏皮的關連性,或相輔相成或極端對立,譬如:太陽與月亮、爬繩索的人與剪刀、眼鏡和書、蘋果與吃剩的蘋果......,皮繩的兩端各自藏有聚在一起的理由,很有意思。

No. 24號兵器博物館,有個樓梯通往二樓的城牆
樓梯口有個鐵甲武士說:歡迎光臨

這裡有些兵器的展示,有戰袍、盔甲、盾牌、刀劍和運送武器的車子

下樓梯來到一個平台,旁邊的鐵門下去是以前的監獄

監獄區的石雕
鬱鬱寡歡、羸弱的少年卡夫卡雕像

黃金巷因無心插柳,由昔日的貧民窟搖身一變成為布拉格城堡的收費熱門景點,恐怕是當年窮困潦倒的卡夫卡作夢也想不到的!

出口區外有一個玩具博物館目前展出芭比娃娃50歲紀念特展,號稱世界第二大的玩具博物館豐富的館藏,參觀需另外購票
芭比娃娃50歲紀念特展


走到巷底便是城堡的盡頭,我們一路下坡回到主要道路,走出了布拉格城堡外,在這裡俯瞰城堡下的景色,真的令人流連忘返。

圍牆邊充滿滄桑感的街頭藝人
離開了黃金小巷已經是下午12:30,大家徒步往Vltava河畔南邊的『下城區』走去,沿途巴洛克風格建築物鮮明。

街道盡頭青色塔頂是聖尼古拉斯教Kostel sv. Mikuláse (Church of St. Nicholas)

是巴洛克時期教堂建築的典型代表。建造者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最有名的建築師里司多夫‧迪恩成霍夫Kryštof Dientzenhofer (1655-1722)莫札特在1787年曾在此舉行演奏會,如今近三百年過去了,每年的「莫札特音樂祭」還是選擇在此舉辦首演,來慶祝及紀念這位音樂神童。古今的音樂家們,都因為這座教堂的室內聚音和共鳴效果,而期待在此演出,這是每個音樂人夢寐以求的事。
在布拉格看到的教堂大多是哥德式的高聳教堂,裡面有彩繪玻璃,但聖尼古拉教堂是很標準的巴洛克式建築,內部金光閃閃,非常華麗。

 聖尼古拉教堂的西側
正午,艷陽高照,小蝶在此解說

下城區為許多大使館所在,位於城堡區的下方,從8世紀開始發跡,當初只是一個小小的市場集散地。 1257年普米勒斯王國的歐塔卡二世開始,把下城區建立一個小鎮的規模,但真正讓下城區變得更完整的是查理四世,這裡是小老百姓的生活圈,生活機能很強,不過範圍並不大。

火藥塔在舊市區的邊緣位置,建於 15 世紀,是布拉格當年通往舊城地區的其中一個重要城門。「火藥塔」之名來自 17 世紀時,被用作存放軍火,之後人們冠以「火藥塔」之名。灰黑色的外牆頗具滄桑。高度有65公尺,1樓有售票處可以買票爬樓梯登上塔頂眺望布拉格。


 過了這個門,就是查理大橋,火藥塔其實是守望塔,頂上的歌德式尖塔為其特色,是查理大橋三個橋塔中最有特色的哥德式建築。

下城區廣場是布拉格城堡和查理大橋往來必經之地,這個建於13世紀的中央廣場被教堂和宮殿圍繞,中央被聖尼古拉教堂將其一分為二,高地廣場(聖三位一體黑死病紀念柱)和低地廣場

教堂入口處這裡有一座黑死病紀念碑

小蝶在這裡大致介紹附近環境,及最重要的用餐推薦,並約定90分鐘後,也就是下午2點集合

走了一早上,得好好祭一祭五臟廟,波希米亞餐廳有名的烤鴨是一定不可錯過的!
走到路口一家高朋滿座的餐廳,人多到要排隊應該就算有口碑吧?!

Malostranska Beseda

等了一小會兒,靠近走廊邊清出小小一個桌面,還好menu有英文,侍者盡是身材高挑的帥哥美女,而且專業有禮,愉快的一餐!
一定要來一杯香醇的黑啤酒
 兩份沙拉,附現烤麵包
傳統風味的波西米亞烤鴨餐Traditional Czech Crispy Duck | Red Cabbage | Bacon Dumplings
烤鴨的肉質軟嫩,好吃的程度應該可以跟北平烤鴨媲美。左邊米色Dumpling是有點嚼勁的麵糰,烤鴨下面墊的類似甜菜根,清爽入味。吃一口口味較重的烤鴨,嚼一塊麵糰平衡味覺,佐以清甜的甜菜根,口齒留香,三者的互補搭配,堪稱絕妙。

酒足飯飽,往查理士大橋郊遊去!
橋塔下方有著中古世紀服裝者,他的任務是招攬遊客購票上塔參觀

查理大橋Charles Bridge (Karl¨v most)
以國王查理四世為名,14世紀布拉格在神聖羅馬帝國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統治下達到鼎盛時期,查理四世是捷克公主和盧森堡的約翰的長子,1346年父親去世時登基成為波希米亞國王。

查理大橋橫跨伏爾塔瓦河,是東歐最古老的石橋,其歷史可追溯至十二世紀,原址朱迪斯橋由於無法承受日益增加的交通流量,同時也遭受洪水屢次侵襲,因此在1357年時,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四世,委託建築師 Peter Parler設計一座堅固的石橋。

建築師以砂岩鋪設橋身,並以16個巨大砂岩橋墩鞏固橋體,據傳當時城內居民同心協力捐出寶貴的雞蛋,與建築材料的膠泥共同混合之後,才重新堅固了這座新橋梁,前後花了60年才完工。新橋長505公尺、寬10公尺,是東歐地區最長的一座橋,當時僅簡單命名為「石橋」,直到1870年以後,才更名為查理大橋。

查理大橋最有名的就是豎立在兩側的30座宗教聖者雕像,每一座雕像都有其意義與特色,充滿古老且細緻的美感。據說只要觸摸雕像上的浮雕會帶來好運,還有機會重返美麗布拉格,因此30座雕像一直是觀光客的最愛。

查理大橋30座雕像列表及簡介


橋上的耶穌像上方就有四個字母INRI,則分別代表的耶穌、拿撒勒人、國王和猶太人

查理大橋是伏爾塔瓦河上唯一的橋梁,因此在布拉格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不僅是兩岸的經濟和交通命脈,同時也是公眾裁判和處刑的場所。

查理大橋也曾是歷任波希米亞國王的加冕大道,加冕的紅毯起端由火藥塔經查理大橋到達布拉格城堡。目前這座禁止車輛通行的石板橋,成為布拉格城觀光生活的代表,同時也被譽為是布拉格最美麗的景點!

有人說沒走過查理大橋...等於沒來過布拉格!查理大橋有三大特色:
1.查理大橋上的街頭藝人
2.30尊基督教聖者的雕像
3.橋上一個個小攤販

橋上盡是街頭藝術家,從繪畫到雕塑、手工飾品到現場演奏,包羅萬象,難怪人潮絡繹不絕

白天的查理大橋是個鬧市,遊客熙來攘往,小販櫛比鱗次,街頭藝人耍弄著各色彩蛋、木偶,音樂家吟唱著捷克傳統的樂曲。稍晚,待人潮散去,悄然佇立橋頭,遠觀古城景物,一窺布拉格的真實樣貌,西面是城堡區高懸天際的建築,東邊則是舊城區的鐘樓,秀麗典雅的景致盡入眼簾,美不勝收。

查理大橋不僅是捷克哥德式的驕傲,也是一種露天、24小時開放的美術館
 乘坐熱氣球可以俯瞰布拉格全景,是拍好照片的選擇。

橋下的觀光遊船熱鬧程度也是不可小覷的

這個角度的查理大橋,頗有古蹟之美
舊城區的橋塔上方有幾個金色的人像,看起來比下城區的豪華
過了橋塔,有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的查理四世雕像,手上拿了金璽詔書,布拉格就是在他手裡達到最強盛的時期。

後面是克雷蒙特學院,以前的男子修道院


DON GIOVANNI手提線木偶劇的表演場所,布拉格除了黑光劇,手提線木偶也頗具名氣

布拉格貴為歐洲歷史名城與文化重鎮,但和其他歐洲名城相較之下並不富裕,又歷經動盪,在欠缺經費無力改建的情況下,反而因此保留了城市原有的風貌。布拉格歷史中心區1992年起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市中心歷史古蹟分布的範圍佔866平方公里,規模堪稱龐大。建築形式從羅馬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新藝術運動格到立體派和超現代主義,整個城市彷彿一座大型建築博物館。

舊城廣場(Staromeske namesti):

布拉格舊城廣場(Staroměstské nám / Old Town Square )以胡斯青銅雕像(Pomník mistra Jana Husa / Jan Hus Memorial)為中心,四周圍繞著各式建築,天藍粉紅鵝黃銀灰等淡粉色彩的屋牆相映成趣。站在廣場中央的胡斯雕像前環顧一週,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布拉格擁有迷倒衆生的魔力。

布拉格舊城的中央地帶,鋪滿石板道路,聚集許多觀光客。廣場一角有文藝復興時期的拱型建築,已改成咖啡廳、禮品店,還有不少小吃攤和街頭藝人在此演出。舊城廣場基本上以胡斯紀念碑為中心。廣場四週有許多有名的建築物及小販。

胡斯青銅雕像(Pomník mistra Jana Husa / Jan Hus Memorial)
胡斯紀念碑在舊城廣場中央

為了紀念捷克宗教改革領袖胡斯,在他逝世五百週年的1915年建成這座巨大的青銅雕像。胡斯鼓吹改革羅馬教廷的貪瀆奢華,在1415年以異教徒的罪名受到教會審判,處以火刑被焚而死。「先知先死,先死先知?」600年前少數掌權的耶和華徒子徒孫,為了本身的私利,終究還是背叛上帝。歷史的教訓說得好:「歷史會一再地重演,只是人、事、地相異罷了。」

 舊城區熱鬧的廣場,街頭藝人席地就坐,就自顧的彈唱起來

提恩教堂(Kostel Matky Bozi pred Tynem)

這座教堂的全名為"國稅局(提恩)前的聖母瑪麗亞教堂",因為以前當地的國稅局又在教堂裡面,故而得其名。前身原本創建於1135年,當時還附帶供給外國商人住宿的設備;目前看到的是1365年改建,擁有哥德式的尖塔外觀,其內部卻是巴洛克風格。

 

擁有二座80公尺高聳尖塔的哥德式教堂,象徵亞當和夏娃;尖塔的頂端裝飾著純金圓棒,即使在有"百塔之城"美譽的布拉格,也為舊城區矚目的焦點;二座尖塔之間的三角形屋頂中央,有一尊純金的聖母像,在陽光下顯得閃閃發亮。
教堂內部鑲著金箔的洛可可式祭壇上方有一個耶穌受難像,這是在16世紀普魯士國王魯道夫二世統治下,於布拉格城堡活躍一時的荷蘭天文學家布拉赫(Tycho Brahe)之墓。
在15~17世紀初期,提恩教堂扮演著布拉格宗教改革的重要角色;在宗教改革期間是胡斯教派只要聚集的據點,和聖維特大教堂並列為布拉格最重要的教堂。前方建築昔日為泰恩學校,現為餐廳與咖啡館,正面屋頂的山牆為波西米亞的文藝復興風格。

教堂中間的黃金聖母像和頂端閃閃生輝的純金圓棒閃爍著華麗光芒。提恩教堂上面有兩座尖塔,如童話般的魔鬼堡壘,因此又稱「魔鬼教堂」。

終於來到了舊市政廳,也就是鐘樓所在地


舊市政廳(Stromestska Radnice):面對舊城廣場的舊市政廳,建於14世紀。大樓上掛著大型天文鐘,分為上、下兩座,上面的圓表示以地球為中心,外面有月亮、太陽環繞,顯示天體的運行並標明了年月日和時間,運轉一圈即代表一年的時間,所以這個圓稱為日曆儀。下面的圓則根據黃道12宮和農村耕作節氣,轉動一格代表12日,這個圓稱為天象儀。



布拉格天文鐘

布拉格天文鐘(捷克語:Pražský orloj)是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座中世紀天文鐘,安裝在舊城廣場的舊城市政廳的南面牆上,是一個熱門的旅遊景點。

天文鐘建造當時整個歐洲普遍認為地球為宇宙中心,哥白尼的「日心說」尚未提出,所以是依據「地球中心說」設計。天文鐘是查理大學的天文學兼數學家Jan Sindel與鐘錶匠Mikulas於1410年設計製作,1490年由製鐘大師漢努斯(Hanus)重修,布拉格能製造出這樣先進精確的機械鐘,如此精巧的工藝技術名震歐洲。傳說布拉格的市議會為防止漢努斯替別的城市製作類似的鐘,竟然把他的眼睛弄瞎。


天文鐘包括三個主要部分:天文鐘面,代表太陽和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顯示各種天文資料;「行走的使徒」,每小時顯示使徒和其他移動雕塑;下部的日曆盤代表月份。使徒雕像從左至右分別代表虛榮、貪婪、死神、享樂。

下層鐘面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1870年才加上去,是固定不動的,兩邊的小雕像分別代表:哲學家、天使長、天文學家和歷史學家。
 

除了這兩個圓形鐘面,上方還有兩個小窗,整點報時的時候,耶穌的十二個門徒就會出現

舊城廣場最受大家歡迎的莫過於這座天文鐘了,每個小時,鐘樓之下便擠了滿滿的觀光客,人人引頸期盼。當整點的鐘聲響起,看著鐘旁的人偶微微動作,還有基督的十二門徒在樓頂的窗子繞著圈圈,大家忍不住齊聲歡呼,拍照的、錄影的,萬頭鑽動!

下午七點,再度來朝聖,每到整點,天文鐘右側的死神骷髏拉線敲鐘,上方的兩扇小窗打開,十二門徒與聖人雕像一一出場並轉身,最後在雞鳴聲中關上。事實上這些機器人偶出現的時間十分短暫,動作也很簡單,但大家就是喜歡癡癡地等到、看到之後,才會心甘情願、心滿意足地散開。
同時還聽到號角聲,抬頭往上看,到了一隻小喇叭正對著外面吹奏,一會兒又換到另外一個方向去。

介紹完有名的天文鐘,我們跟著領隊走過舊城廣場,沿途景象讓人很容易脫隊,只能說:目不暇給啊!

查理大學(Karolinum)


這所捷克著名的的宗教改革家胡斯曾任教的查理大學(Karolinum),是在1348年由查理四世(Karel IV)創立,為東歐最古老的大學查理大學的本部。1386年由當時執政的國王瓦次拉夫四世捐贈歌德樣式的建築物,現在幾乎看不到了。進入18世紀,殘留部分歌德樣式的建築,其餘的則改建為巴洛克樣式。在校園內的中庭,有一尊曾經在此查理大學擔任大學校長的宗教改革家胡斯的銅像。

經過慕夏和達利的小展覽館,從提恩教堂旁的小巷子進去,來到菠丹妮

Botanicus(菠丹妮)  http://www.botanicus.cz/en
菠丹妮在捷克赫赫有名,等同於 L'Occitane 在法國,Crabtree & Evelyn 在英國都是品牌性強的保養化妝產品。因為將較於台灣,價差很大,大家都躍躍欲試,布拉格最佳伴手禮非他菠丹妮莫屬。許是台灣人的消費力驚人,這裡完全以中文交易,解說、試用都毫不手軟,店裡原木擺飾,產品芳香迷人,叫人不掏腰包也難!



據說波丹妮老闆也忌諱路沖,所以在門口小埕立了雕像

 
大家都踴躍認購,死海泥皂、玫瑰精油沐浴乳、乳液...,每人都拼到達免稅額才罷手。

七點在廣場裡的中餐廳集合用餐,也分享著戰利品及特殊景點,興奮的哩!

餐後解散,自由活動,舊城廣場依舊處處閃動著旅客身影。


這攤是全廣場上最夯的攤位,人山人海的落落長隊伍,引頸長望的人潮看得大家目瞪口呆,東歐騎士胡桃木煙燻乳豬腿。 將用香料和香草醃了三天三夜的整大塊鮮嫩乳豬腿肉,插入鐵棍上;
以燒烤炙熱的胡桃木來煙燻,不斷的慢慢的轉動,直到表面呈金黃色澤;最後再將整大塊煙燻完成的腿肉,以騎士刀一片片的削下來,佐以芥末籽醬,搭配皮爾森啤酒,充分展現出東歐騎士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豪邁風格。

找到一家小巧的織品小舖,店員年輕可愛,買了手工刺繡抱枕套三組,別緻有特色,愛不釋手,算是此行得意的戰利品。

舊城廣場夜景逐漸華麗起來啦!

一閃一閃亮晶晶,夢幻、童話!

 舊城廣場白天與夜晚都別具特色,遊人實在二者不可缺一啊!

迎面而來的一群表演團體,趕快搶鏡頭

可愛熱情的一群人,都已經擦身而過了,當中一人看到我們拿相機在拍他們,馬上一聲令下,整隊歡樂的飛快排排站,讓我們拍個夠,真是受寵若驚!


夜深了,布拉格的街道依舊熱情洋溢!
拿著地圖,慢慢摸索著方向,散步回hostel,回到hostel 已是10點鐘了,趕快梳洗就寢,明天是充滿期待的自由活動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